欢迎来到肥城市利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全国咨询热线0538-3234118
托物寓意 超然物外-肥桃文化-肥城市利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官网

肥桃文化

 

推荐产品

24小时服务热线 0538-3234118

肥桃文化

托物寓意 超然物外

发布日期:2021-06-15 11:47:54浏览次数:572

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,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曲戏文中,可以信手拈来有关桃之实物题材的作品。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重要的植物意象。据有关统计资料,桃之植物意象在《诗经》中出现的次数占第7位,在《文苑英华》中占第7位,在《全唐诗》中占第6位,在《全宋词》中占第4位,在《全芳备祖》中占第8位,在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中占第9位等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,桃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地位。 
   两条线分析:一是时间线,西周春秋到宋朝;二是作品线,《诗经》到宋词,时间、作品综合看,这一时期,是中国桃文化文学作品发生、发展和鼎盛时期。 
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,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。著名的“桃夭”诗写的就是一名女子出嫁时的祝诗。诗中以桃树桃花、果实以及茂盛的树叶,来比喻出嫁女子必能使夫家子孙繁育,兴旺发达。那欢快的节奏,明丽的色彩,千载之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热烈的气氛;人们挥舞着桃花,为新娘祝福,愿桃花给她及她的家人带来好运气!《诗经》首次在文学作品中确立了桃与女性的关系,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桃花歌咏美人,或以桃花比喻女性的文学传统的渊源。可以说,先秦时期对桃的开发和利用是桃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形成的基础。 
晋  朝文人付玄写的《桃赋》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专题咏桃赋。《全晋文》、《艺文类聚》中均有记载。《桃赋》曰:“有东园之珍果兮,承阴阳之灵和。结柔根以列树兮,艳长亩而骈罗。华落实结,与时刚柔。既甘且脆,入口消流。夏日先熟,初进庙堂。辛氏践秋,厥味益长。亦有冬桃,冷侔冰霜。和神适意,恣口所尝。华升御于内庭兮,饰佳人之令颜。实充虚而疗饥兮,信功烈之难原……。”作品以铺陈的形式,从桃的生长环境的神异、美味、进庙御庭、饰颜充虚,御鬼济正等方面,写出了桃的内外美质。 
  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《桃花源记》,借描写世外桃源,体现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,具有这一文学题材划时代的意义。陶渊明描写的“桃花源”,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,广泛影响着后来文人。唐朝文人王维、孟浩然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,宋朝文人苏轼、王安石、辛弃疾以及元、明、清直至现代,都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,其作品也深受影响。现代名家鲁迅先生曾说:“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‘静穆’,所以他伟大”。 
  唐朝是经历了繁荣盛世,也是桃题材的繁盛时代。大量的文人以多种多样的专题咏桃作品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,对桃、桃花的特色和景观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,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桃、桃花的物色之美。同时,文人们还深刻挖掘桃、桃花意象的情感意蕴,以表现复杂多样的身世之感和理想追求。 
  宋朝描写桃、桃花题材的代表文人如苏轼、王安石、辛弃疾、李清照等。这一时代桃题材和意象文学作品对桃的认识趋于深化。对花卉的认识表现出透过物色而探究其人格化象征的特点。在内容、表现方式、艺术特色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唐朝这一题材的创新,表现出了对桃的文学和审美认识深化和成熟的特征。 
  元、明、清以至民国有关桃题材和意象的文学作品,在内涵上大都未出前人的框框,变化较大的是其表现形式,如元杂剧,明朝小说、笔记、民国时期话剧、电影、小说、散文等等。 
  从众多的中国诗词歌赋来看,咏桃之实物的内容主要有三:1、以桃实为吟咏对象;2、以桃花为吟咏对象;3、以桃花源为吟咏对象。涉及的桃之意象也十分广泛。有歌颂大自然的,有对女性美艳赞赏的,有延年益寿的,有向往理想家园的,有讽喻时事的等等。其创作手法、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,借物言情的、叙事的、喻人的,现实主义的、浪漫主义的等不一而足。 
  从咏桃之实的文化意象来看,这些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,即:歌颂自然风光、喻人言情、隐逸理想和讽喻。 
  唐朝著名田园山水诗人王维退居辋川后,写了许多豪迈大自然的诗歌。如《田园乐》(其六)“桃红复含宿雨,柳绿更带朝烟。花落家童未归,莺啼山家犹眠。”桃花、柳红、莺啼,这些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,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,色泽更柔和可爱,弥散着冉冉花香,使人心醉,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,更袅娜迷人。可以说是绘形绘色,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 
  张旭的《桃花源》构思婉曲,情趣深远,画意甚浓。诗中写道:“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向渔船。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?”诗人的画笔,玲珑剔透,由远而近,由实及虚,不断地变换角度,展现景物,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,淡淡几笔,略露轮廊,情蓄是中,趣在墨外,就象一幅写意画,清远含蓄,耐人寻味。 
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《李花赠张十一署》诗中写道:“江陵城西二月尾,花不见桃惟见李。风揉雨练雪盖比,波涛翻空杳无诶。君知此处花何似?……”写得精妙奇丽,体物入微,发前人未得之秘。情寓物中,物因情见。可称得上是咏物佳作。“江陵”二语,写精细,“二月尾”即是无月之夜,“花不见桃”并不是没有桃花,而是在黑夜中红色桃花反光微弱,看不清楚。这里用桃花作铺衬,更加突出李花的姣洁与繁盛。王安石的《寄蔡氏女子诗》诗句“积李兮缟夜,崇桃兮炫昼”,也注意到了颜色与光的关系,把桃花和梨花在昼夜之间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。南宋诗人杨万里对韩愈咏桃诗理解其妙。杨万里的《读退之李氏诗》云:“近红暮看失燕支,远白宵明雪色奇。花不见桃唯见李,一生不晓退之诗”。并有小序:“桃李岁岁同时并开,而退之有‘花不见桃惟见李’之句,殊不可解。因晚登碧落堂,望隔江桃李,桃皆暗而李独明,乃悟其妙。盖‘炫昼缟夜’云”。   
  刘禹锡的《竹枝词九首》(其九)“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。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刀短笠去烧畲”。俗话说:“桃花开,李花败”,一般是指平原,现在山中桃李同开,是山地气候影响所特有的景象。就像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,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”中描写的一样。刘禹锡的竹技词四句诗像四幅山水画,从中发掘出一种自然美之外的劳动美景。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在任江州司马时写的一首记游诗。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,把春香写得具体可感,形象美丽;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,仿佛会走动似的,可以转来转去。 
  苏轼著名的咏桃诗当属《惠崇春江晓景》诗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萎蒿满地芦苇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。诗人沈德潜在谈到题画诗曾说:“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,如题画马,画鹰必说到真马、真鹰,复从真马、真鹰开出议论。(说诗晬语)这首诗就具有这个特点。竹、桃花、春江、鸭……虚实结合的手法,不只重视了画面所描绘的早春风光,还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从下游到上游的蓬勃生机。新颖的艺术构思,别开生面地传递春意,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。 
  郑板桥的《维县竹枝词》写得清新自然,仿佛在让我们观赏一幅山水画:“城上春云拂画卷,城边春水泊天流。昨宵雨过千山碧,乱落桃花山涧沟”。 
  清代的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在路过泰安时(亦许到过肥城)写下了《晚晴过岱下》诗,描绘一幅田园风光风景画。诗中写道:“烟披岳麓翠帷账,雨浥春畴细草香。人带断霞过小渡,鸟冲飞絮入斜阳。鞭丝帽影垂垂远,日观天门望望长。岭半桃花陇头麦,肯输物色与江乡”? 
  著名诗人书法家金农的《平山堂》更是把夕阳下桃花坞的美景写得绚烂无比。“廿四桥边廿四风,凭栏犹忆旧江东。夕阳返照桃花坞,柳絮飞来片片红。” 
  谭嗣同,这位清朝著名维新人物写起咏春诗来,也给人一种和风扑面、花香四溢,神清气爽,生机盎然的感觉。《邠州》:“棠梨树下鸟呼风,桃花蹊边白复红,一百里间春似海,孤城掩影万花中。” 
  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咏道:“春桃一片花如海,千树万树迎风开;花从树上纷纷下,人从花底双双来。”好一幅平安祥和、美少女闹春的图景。 
  千百年来,多少人借助桃花来抒发对大自然热爱之情,真是像万亩桃花盛开之时,数也数不清呀。     

0538-3234118